新闻中心
2月21日,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电气装备储能”)正式注册成立。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注册资本20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储能技术服务、电池制造、机械电气设备制造、集中式快速充电站等。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为季侃公司注册,其同时为山东电工电气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
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战略和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其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链布局优化、市场发掘潜力、技术创新驱动、响应政策导向、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个方面。
“首先是产业链布局优化,储能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举措有助于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完善在新能源领域的产业链布局,增强自身在电力系统稳定性、可再生能源消纳等方面的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其次是市场潜力发掘。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以及风光发电规模的扩大,储能市场需求日益增长。成立专门子公司可以更好地捕捉市场机遇,提前抢占市场份额。”余丰慧表示。
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电气装备”)、宁德时代300750)新能源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平高集团有限公司、许继集团有限公司工商代办、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公司共同持股。
据中国电气装备官微介绍,中国电气装备储能以许继集团所属电科储能、平高集团所属储能科技、山东电工电气所属电工时代为基础重组设立,以打造央企储能业务头部企业为发展目标。
中国电气装备成立于2021年,位于国务院国资委央企名录第94位。注册资金为300亿元,由国务院国资委持股50%、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持股25%、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5%。
该公司由中国西电601179)集团有限公司与国家电网公司所属许继集团有限公司、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等重组整合而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
中国电气装备业务覆盖发电(含新能源)、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电力领域,以及综合能源服务、储能、轨道交通、工业自动化、能源互联网等其他领域。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电气装备总资产1416.85亿元,净资产649.63亿元,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801.75亿元,净利润26.27亿元。
余丰慧进一步表示,中国电气装备通过设立储能子公司还有利于技术创新驱动。集团能够集中资源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推动储能成本下降、效率提升和安全性的改善;响应政策导向。国家政策对储能行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央企作为行业龙头响应政策号召,有利于带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并可能获得政策扶持及项目合作机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储能业务的发展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助力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储能已经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支撑技术。近期,已有多家央国企陆续成立储能公司。
去年12月15日,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国家管网集团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为50亿元,注册地为上海。
去年7月,广州产投集团联合广州发展600098)、广州工控、广州地铁设计003013)院、鹏辉能源300438)(300438.SZ)、智光电气002169)(002169.SZ)等产业集团和上市公司在广州市南沙区注册成立了广州储能集团,注册资本20亿元,该集团将统筹推进广州储能产业投资开发。
一个亮点是,随着潜力被充分挖掘,政策和相关补贴的跟进,越来越多民营企业也选择与政府欧陆平台、央国企抱团合作,各自拿出对方的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共同将储能蛋糕做大。
去年6月,广州就成立了全国首家国企和民企混合所有制的储能集团。广州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出公告,联合多家企业共同出资设立广州储能集团。这家有着超过20年能源行业背景的市属国资企业将拥有广州储能集团的实际控制权,负责集团整体运营管理。
作为未来国家发展新趋势,地方政府+国企央企+民营企业互相配合将是未来储能行业的大趋势。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2023年有二十余家储能民企与国企央企进行合作的相关消息欧陆平台,这其中民营企业有锂电池企业,有储能系统集成商企业,也有上游材料企业,央国企则有电力企业和汽车企业等。
“国家层面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提出了明确的清洁能源发展目标,鼓励并支持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解决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问题。”在余丰慧看来,随着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电网,电网调峰调频需求剧增,储能成为保障电网稳定运行的关键一环。传统能源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发展储能业务有助于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实现多元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央国企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产业资源和政策协调能力,成立储能公司可以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协同效应,加速储能技术商业化进程。储能行业的长期发展前景良好,投资回报预期较为乐观,央国企在此时布局旨在把握产业发展先机,打造新的盈利增长点。”余丰慧进一步对本报记者分析。
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清洁能源的推广,新型储能技术逐渐成为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第1号公告,决定将“山东省肥城市300MW/1800MWh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等56个项目列为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涵盖锂离子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重力储能、飞轮储能等10种技术路线。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56个项目的穿透股东共涉及上市公司27家。其中,以中国能建601868)、南网储能600995)、华电国际600027)等央地国企为主,同时不乏中国天楹000035)、亿纬锂能300014)和特变电工600089)3家民营企业的身影。
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教授华昊辰告诉《》记者,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基本原则是创新引领、规模带动。具体来讲,可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储能关键技术研发,调动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各方面力量,推动储能理论和关键材料、单元、模块、系统中短板技术攻关,加快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强化电化学储能安全技术研究。坚持储能技术多元化,推动锂离子电池等相对成熟新型储能技术成本持续下降和商业化规模应用,实现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进入商业化发展初期,加快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等技术开展规模化试验示范,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开展储氢、储热及其他创新储能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应用。
华昊辰还建议:“需要加强产学研用融合,完善储能技术学科专业建设,深化多学科人才交叉培养,打造一批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支持建设国家级储能重点实验室、工程研发中心等。”
事实上,2023年经历了产能过剩与价格战的储能行业再次燃起希望。在“双碳”目标下,风电光伏装机量不断创新高。同时,风光发电的不稳定性又给新能源消纳带来挑战,产能过剩、盈利困境、产品同质化、安全性等多个行业难题仍待解。
对于储能行业而言,2024年为重要年份。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储能行业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2024年的储能行业该如何突围?
华昊辰对本报记者表示,把握未来储能行业增长的机会,关键要通过技术进步,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提升产业竞争力。储能行业不能走先追求速度、再追求质量的老路,行业要实行自律,有序发展,通过持续的技术进步,不断降低成本,打造共融的生态。
“为了解决新能源配储的商业化难题,近年业内的一种尝试是‘共享储能’模式:采用市场化方式,将分散在新能源项目的配储容量汇集起来,既满足电网对新能源接入的安全要求,也使得储能容量相对集中便于统一规范调用,在平抑新能源出力波动以及对电网调控运行的系统性支撑方面均可以发挥有效作用。”华昊辰向记者举例。
对于储能行业的发展,华昊辰进一步分析,一是可以避免出现新能源项目单纯为满足并网要求,过分追求投资经济性配置劣质储能产品的情况,推进产业供给端高质量发展;二是有利于企业结合电力发展规划和储能需求总量,科学评估和制定产能发展计划和供货策略,避免出现盲目增加产能的情况;三是高标准、规范化的储能规模化建设,为产品供给端加大储能技术创新投入提供了稳定预期,有利于实现良性发展。
余丰慧也持有相同看法。他表示,通过标准化设计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经济性,使储能能够在更多应用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强化储能系统的安全监控和智能运维,提升整体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率,降低潜在风险,增强客户信心。
“此外,既要关注国内市场的需求变化,也要放眼全球,抓住国际市场机遇,促进储能技术和设备的出口,提高国际竞争力。”余丰慧对本报记者表示。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关注欧陆平台